近日,河南油田水驱油藏工程研究专家张连锋正与科研人员一起分析“3+2"技术的阶段应用成效。这支团队目前己累计实施“3+2"技术22 井次,日增油62.9吨,阶段增油1.12 万 吨。
〖采访〗河南油田水驱油藏工程研究专家张连锋:
“3+2”技术,就是在三次采油过程中充分发挥油体系扩大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调整动态非均质性的特点,将零散分布的剩余油引导、培育、壮大,逐渐形成“油墙”,二次井网重构定向动用剩余油,最大程度延长化学驱增油高峰期,从而实现高效开发。
河南油田有化学驱动用区块29 个,覆盖储量9578.7万吨。历经多年的三次采油开发,地下通道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注入的化学剂顺着优势通道窜流,效果不佳。为此科研人员转变开发思路,一边优化驱油体系,提高“驱”油性能;一边通过运用“推、拉、压”等方式,调整地下的流线流场,使驱油剂均衡推进,从而将零散分布的剩余油聚集起来。
〖采访〗河南油田研究院三次采油研究室主管师杨光辉:
受地下油藏复杂条件的限制,采油时机也因井、因层、因油藏而异。我们在探索中发现,只有实现“网•剂•油”的全程协同匹配,才能实现“油墙”动用最佳、均衡驱替最优、效果保障最强。
按照这一思路,科研人员因井施策,针对高含水、剩余油高度分散的单元,通过注入、开采交叉进行的耦合注采方式,调井、调层,主动封堵高含水、高窜流层段,促使剩余油重新富集成“油墙”,这项技术在下二门H2Ⅳ油组成功实施。下5-420井日产油由0.8吨上升到了7.2吨。
针对剩余油尺度小、高度分散、无井控制的区域,通过控强提弱、耦合注采等技术,部署靶向调整井、侧钻井,在下二门H2Ⅳ油组、双河油田Ⅳ4层系应用该技术,调整井T6-249井日产油16吨,侧钻井K425C1井日产油7吨。
〖采访〗河南油田水驱油藏工程研究专家张连锋:
创新应用“3+2”协同增效技术,正是根据剩余油的变化规律,“油墙”形成时机,动态匹配井网与驱油剂协同作用,有效破解了剩余油分布零散、驱替效率 低的难题。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驱剂与井网的协同机制研究,扩大“3+2”技术的应用范围,提升应用效果。
(乔庆芳 鲁金锦 常换芳 母元源 雷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