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钻探一钻 巧收“天降之水” 开辟节支降耗新途径
7月22日,从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获悉,近日,在湖北宜昌宜探7H钻井现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50646钻井队成功收集储存900余立方米雨水,检测达标,直接用于生产,开辟了节支降耗新思路。
面对野外钻井作业水源远、取水成本高的普遍难题,渤海钻探公司创新思路,变废为宝,巧收天降之水,成功开辟出一条节支降耗的新路子。该队施工区域外部取水拉运成本高昂。为攻克这一难题,他们打破常规,将目光投向“天降之水”。技术人员充分利用钻井平台周边硬化地面作为天然集雨面,通过细致清理杂物保障集雨洁净,并科学规划集雨区域。关键举措是对现有排污沟渠进行巧妙改造,在集雨面边缘设置导流排水沟,将雨水引入沉淀池进行初步净化,随后用水泵输送至集污池集中储存备用。
经严格检测合格后,这批收集的雨水被优先用于场地降尘、设备冲洗及部分生产环节等非饮用水用途,有效替代了远距离运输的外购水源。同时,储存的雨水还构建了重要的应急水源储备系统,在干旱或外部供水紧张时,显著降低了紧急调水的资源消耗和运营风险。
为确保雨水收集利用的可持续性并实现效益最大化,该队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措施:专人定期清理排污渠和沉淀池,防止堵塞或渗漏;详细记录雨水利用量,并与同期外部供水量进行对比分析,直观评估节支降耗效果,持续优化雨水使用方案。
据悉,通过这一系列低成本、高效率的创新举措,50646钻井队显著降低了对外部供水的依赖及相关的运输能耗。此项雨水收集利用措施展现出钻井施工现场节支降耗潜力,若在公司范围内推广,每年可大幅降低生产用水消耗及运输能耗,为该公司绿色低碳发展和节支降耗注入新动力。(中国化工报曲照贵 通讯员张秋亮)
渤海钻探 一钻公司 南港项目完美收官
7月22日,从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获悉,近日,随着70103钻井队承钻的南港9-3-10H井顺利交井,中国石油渤海钻探第一钻井公司南港项目7口井施工任务全面收官,最终实现7口井均先后刷新区块钻完井周期纪录优异成绩。
该项目南港区块上部松软地层易钻头泥包,中部砾岩段易发生井漏,下部地层岩性多变且可钻性差,井眼轨迹复杂造斜段易岩屑堆积造成卡钻。面临地层“多重险关”,该公司成立以总工程师为总指挥的提速保障组,联合甲方及相关方单位召开生产提速专项保障会,通过EISC钻井软件建模分析梳理施工难点,制定施工方案并推演施工程序,优化工艺流程,完善应急保障措施。
该公司坚持“抢先抓早、超前谋划、一体化运行”原则,深耕区块钻井提速增效,全面践行“五大两高”提速理念,通过采用“高转速、大钻压”激进参数提高机械钻速,以技术装备双轮驱动筑牢硬件基础,依托科技信息攻关强化复杂防控,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纯钻时效占比。通过一系列精准举措协同发力,推动该区块钻井技术与施工效率持续提升,最终实现6口井实现日进尺破千,3口井实现日进尺破英里。其中在南港12-3-16H井施工中,50292钻井队开采用“大扭矩螺杆+特种PDC钻头+双微扩眼器”组合有效破解泥岩地层缩径难题,分井段调整钻井参数延长钻头寿命,实现该井日进尺达到1766米,创该公司311.1毫米井眼日进尺最高纪录。
三开钻进中,该公司委派施工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全程驻井指导,EISC中心远程监控协同,与建设方、相关方驻井技术人员共同优化工艺措施,确保技术指令精准落地执行。在该项目施工中,4口井应用“旋转导向+直螺杆”实现一趟钻完成“造斜段+水平段”进尺,在南港9-18井施工中,BH70104钻井队深化数字化钻井攻关,推动技术参数从“经验化”向“数字化”转型,定向滑动和测斜时效同比缩减50%,4.83天完成3000米进尺,一举刷新南港区块提速指标。
据了解,在南港项目施工中,该公司强化上下联动与一体化协作,深耕精益化单井运营,以强劲执行力打造多口高“含金量”指标井。施工过程中持续刷新钻井纪录,用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大港油田产能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中国化工报曲照贵 通讯员信崇强 张秋亮)
10月31日晚9点18分,历时6个小时,石化四建公司承担的天津南港乙烯工程项目乙烯装置核心设备K-302压缩机基础顺利完成浇筑。至此,天津南港乙烯装置共4台压缩机基础浇筑完美收官。天津南港乙烯工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