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巨头撤退 国内洗牌加速
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发展的浪潮中,锂电池作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经过前几年的产能扩张高峰后,近两年锂电池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关系正发生显著变化。快速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叠加国际市场环境恶化,2024年以来,多个国际锂电项目被叫停,依赖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也受到冲击。以国际巨头为首,全球锂电产业正上演一场“大撤退”。
国际巨头加速退出
市场环境恶化迫使多家国际锂电产业链巨头退出既有项目。2024年,全球电池厂产能取消量创历史新高,至少312GWh的电池项目被搁置,涉及LG新能源、ACC、巴斯夫、蜂巢能源、派能科技等储能电池巨头。
4月21日,LG新能源宣布正式退出印度尼西亚一项价值84.5亿美元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项目。该公司在声明中表示,退出决定基于“市场状况和投资环境”等多重因素。
今年年初,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挪威电池公司FREYR Battery宣布取消在美国佐治亚州考维塔县规划建造的价值26亿美元的电池工厂项目。该公司原计划借助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的税收抵免政策,将总部从挪威迁至美国,一期规划年产能约34GWh。然而,电池价格下跌、管理层变动及战略目标调整,最终导致项目中止。
2月5日,电池制造商KORE Power取消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巴克艾投资10亿美元建设锂离子电池工厂的计划。政策与资金问题是主要原因:一方面,特朗普团队切断对电动汽车和充电站的政策支持,并提议对全球电池材料征收关税;另一方面,KORE Power原定获得的美国能源部8.5亿美元贷款及1.5亿美元融资未能如期到位,导致项目搁浅。
此外,LG新能源此前已暂停建设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的储能系统电池生产线。该产线规划产能17GWh,主要生产磷酸铁锂软包电池,此次停产或延缓LG新能源在磷酸铁锂技术路线上的布局。
国内企业加速洗牌
受国际形势影响,碳酸锂等材料价格持续走低,甚至跌破成本线,锂电上游行业洗牌加速。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天力锂能、易成新能、宝明科技、欣旺达、宁波能源等超10家企业宣布终止项目投资或定增募资,涉及金额共计274亿元。
2024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锂业三巨头天齐锂业、赣锋锂业、盛新锂能均陷入大额亏损。2025年,随着新一轮竞争周期到来,锂电投资风向已发生显著变化,企业布局趋于谨慎。
4月21日,欣旺达宣布终止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该项目原计划总投资约120亿元。
4月17日,芳源股份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及经营战略调整,决定终止投资不超过30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生产及废旧磷酸铁锂电池综合利用项目,并已对项目土地进行退储处理。
4月7日,金浦钛业宣布其全资子公司南京钛白化工终止与兰州金川科技园、甘肃镍都产业投资基金的合作计划,意味着磷酸铁锂项目正式搁置。
关税冲击加剧困境
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进一步冲击全球锂电产业。对中国企业而言,2024年的多轮关税新政叠加既有措施,将使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对美出口的综合税率从132.4%和114.9%升至153.4%和135.9%,储能电池2026年或升至160.9%。
美国是中国锂电池产业最大的海外单一市场。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2月,中国锂离子电池对美出口额达15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3%,占出口总额的25%。中关村新型电池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于清教指出,高关税削弱了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可能导致对美出口份额下降。
与此同时,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增长显著放缓。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报告,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预期从1920万辆下调至1840万辆,降幅达4%。这也成为锂电项目终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期,市场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正考虑对多达50种关键矿产征收关税,其中许多矿产是生产化工产品不可或缺的原料。业内人士指出,若该政策落地,将取代现行的“对等关税”,成为美国化工市场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国际橡塑展上,科思创工程塑料事业部全球总裁王丽表示:“借助人工智能(AI)驱动,科思创从传统产品研发转向更高效的创新模式。AI不仅提供应用开发新机会,还提升研发速度和客户体验。
睿咨得能源4月1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将成为多家油气行业巨头脱碳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年,目前已公布脱碳路径的行业领军企业进展顺利。
近日,日本石油化学工业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日本国内乙烯设备利用率为75.2%,连续32个月低于90%这一反映行业景气的目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