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有“非洲明珠”之称的乌干达默奇森瀑布国家公园笼罩在阿尔伯特湖升腾的雾气中。一群非洲羚羊悠闲地穿过灌木丛,在赭黄色钻井设备不远处觅食。在这片自然保护区里,中原石油工程公司乌干达项目部SP-1503队的钻机正以低于55分贝的“静音模式”运转。这幅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的画面,成为中国技术扎根非洲的生动写照。
它们把钻机当成“人工山丘”
在国家森林公园钻井曾是国际能源界视为“不可能的任务”。这里栖息着800多种野生动物,环保标准近乎苛刻:施工噪音需低于居民区标准,设备颜色要与自然环境融合,甚至夜间灯光亮度都要避免惊扰动物。
“我们给钻机穿上‘降噪衣’。”平台经理闫献杰指着被静音罩包裹的顶驱介绍说。SP-1503队采用的智能钻机将柴油发电机“关”进降噪房,液压猫道铺上橡胶减震板,把井场边界噪音控制在50分贝,比正常对话还安静。赭黄色涂装和琥珀色灯光的设计,既避免刺激动物视觉,又让钻机如岩石般融入环境。
从雨水收集池防止径流污染,到油污防溢装置双重保险,再到连运输车辆进入公园前都要“洗澡消毒”,环保细节贯穿每个环节。令人惊喜的是,井场周边竟成为羚羊、斑马的新栖息地,工人们笑称:“它们把钻机当成了‘人工山丘’。”
他们钻穿3.5个“珠穆朗玛峰”
2023年的乌干达面临新冠疫情和埃博拉疫情的双重考验。“设备运输就像‘闯关游戏’。”物流负责人樊枫回忆道,国家公园每天仅开放6小时运输窗口,车辆不得会车,吊装方案需提前72小时报批。他们在蒙巴萨港至井场的1400千米路上设立12个协调点,用卫星定位实时监控车队,最终将3台“钢铁巨兽”毫发无损送抵丛林深处。
更艰难的是技术攻坚。面对道达尔公司严苛的健康、安全和环境(HSE)标准,现场员工白天安装设备,夜晚对照手册逐项改进,拆装效率在40天内提升40%。在JBR04井台,他们创下单平台钻进30672米的纪录——相当于钻穿3.5个珠穆朗玛峰。
他们成为“助理工程师”
在距离井场30千米外的霍伊马镇,20岁的乌干达青年卡松加正在圣西门彼得职业学院的焊接教室内练习焊接。这个由中原石油工程公司资助的培训项目,已为当地培养127名技术工人,其中43人进入石油行业。“以前只能做搬运工,现在能操作智能钻机。”卡松加展示着胸前的工牌,上面印着中英双语的“助理工程师”。
项目部推行70%本土化战略,从司机、焊工到环保监督员都优先雇佣当地人。为了加快雇员成长,该公司每个季度都采用“比学赶帮超”的方式,在安全表现、团队协作、作业效率、出勤率等方面综合对比,评选出最佳雇员团队。
2024年11月5日,非洲公司乌干达项目荣获甲方道达尔乌干达公司签发的“当地化优异贡献奖”。这是他们自2023年12月获得乌干达石油局和能矿议会联合签发的两项荣誉后再次获得的一项殊荣。
他们搭建中非友谊新桥梁
获得法国道达尔董事长潘彦磊亲自签发贺信,获乌干达能矿部长颁发“社会责任贡献奖”,中原钻井队的这些荣誉背后是超越商业的价值共振。
在社区画展上,当地孩童用彩笔描绘“戴着头盔的中国叔叔与大象”;在技术分享会上,中方工程师用英语讲解钻井原理。“中国企业不仅建井场,更建起了信任。”乌干达石油管理局官员感叹道。
夕阳下,钻井平台亮起琥珀色灯光,与湖面波光交相辉映。SP-1503队的工人们轮班换班时,目送羚羊群缓步离开作业区。在这片曾被西方公司视为“禁区”的土地上,中国技术正以最柔和的方式与非洲共生:静音钻机守护着动物栖息地,智能系统孕育着本土人才,而那条贯穿雨林的石油管道,正在成为中非友谊的新动脉。
4月16日,ABB宣布,携手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仪综所)于北京正式成立Ethernet-APL+PROFINET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
近日,中国化学五环公司宣布,该公司总承包建设的东非首个现代化尿素项目——赞比亚联合资本30万吨/年化肥项目尿素装置造粒塔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全面转入设备、管道安装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