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期,生态环境部发布《环境空气 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23)等7项国家生态环境标准。
《环境空气 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2023)为首次修订,适用于环境空气和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中65种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与原标准相比,新标准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空气,完善了采样技术要求和前处理、定量方式的性能指标要求,支撑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工作及《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履约监测。
《固定污染源废气 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1286-2023)为首次发布,规定了连续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技术验收、运行维护、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和处理等要求,有利于推动非甲烷总烃连续监测技术在固定源管理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应用,支撑《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0-2015)等标准实施。
《固定污染源废气 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望远镜法》(HJ 1287-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排放口处烟气黑度的测定,解决了林格曼黑度图板携带不便、摆放受限、易损褪色等问题,进一步提高烟气黑度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支撑《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14)等标准实施。
《水质 丙烯酸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HJ 1288-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丙烯酸的测定,填补了水中丙烯酸分析方法标准空白,支撑《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2015)、《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2-2015)等标准实施。
《土壤和沉积物 15种酮类和6种醚类化合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J 1289-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相关酮类和醚类化合物的测定,填补了土壤和沉积物中醚类化合物分析方法标准空白,拓展了酮类化合物分析对象范围,支撑土壤风险评估及管控工作。
《土壤和沉积物 毒杀芬的测定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法》(HJ 1290-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3种指示性毒杀芬同类物的测定,填补了土壤和沉积物中毒杀芬分析方法标准空白,支撑《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实施。
《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编码规则》(HJ 1291-2023)为首次发布,适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常规监测点位的编码工作。标准明确了监测点位控制级别、流域水系、行政区划、水体类型和顺序等要素的编码方法,规范了监测点位编码工作。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上述7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规范生态环境监测行为,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服务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支撑国际公约履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0月16日,记者从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黑龙江省支持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绿色化改造,累计减少碳排放量超170万吨,较“十三五”期间增长7...
10月16日,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在上海开幕。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在致辞中表示,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绿色低碳产业产值已达5千亿元。
近日,中国石化宁夏能化公司获得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项目奖励资金3000余万元。该奖项是对公司长期以来系统推进节水减排、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充分肯定。
10月17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结构和起草规则(二次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则》),以进一步规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编写,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扬子石化组织开展EVA装置一级环保设施RTO炉隐患排查与技术攻关,不断攻克难点堵点,并通过系统培训,提升班组员工的应变能力,保障RTO炉的长期稳定运行。
近日,随着6号泊位钢管桩顺利完成打桩作业,中韩石化码头提升改造项目已全面进入施工阶段。该项目总投资近2.8亿元,预计年底率先投用6号、7号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