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周边,集聚了大批石化上下游企业。作为福建石化产业的核心承载区之一,泉港石化工业园区坚持在产业链上精准发力,积极探索“链上党建”新模式,构建组织聚链、人才强链、产业延链三维驱动体系,为产业能级加速跃升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组织聚链:打破壁垒凝聚发展合力
“泉港石化产业链持续壮大,离不开党建推动。”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指出了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面对泉港石化产业链式发展,当地积极探索构建“链上党建”新模式,旨在最大限度发挥党组织的“红色堡垒”作用。
“过去化工企业之间,虽有地理之便,但存在沟通协作壁垒,出现了上下游企业同步难、协调难等问题。”泉港石化工业园区管委会二级调研员陈宗旗坦言,而“链上党建”模式的推行,成功破解了企业聚集不聚合、产业共存不共联、资源分散不分享等难题。
“组织共建、工作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人才共用、干部共培”——这“六共”机制成为打破企业间壁垒的金钥匙。依托党建联建工作联席会议,链上企业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企业经营、团队管理等方面分享交流经验成果,在政策对接、技术攻关等环节开展深入交流。同时,积极开展市场联拓、物流共享等活动,推动人才、资金、数据等要素在产业链内高效循环。
据了解,针对石化企业上下游企业同步难、协调难等问题,泉港区充分发挥石化园区党工委统筹协调作用,以天骄、消防、钟山、立亚4个党支部为发起单位,按照乙烯、丙烯、碳四、苯、对二甲苯、LPG、电子化学及高端原料药等7条优势产业链条延伸方向,构建起“链上党建”新模式,将链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相关企业及在建项目全部纳入联建范畴,目前链上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已达100%。
人才强链:激活创新驱动发展引擎
近年来,泉港区以“链上党建”为纽带,持续发挥大院大所“头雁”作用,借助高端创新平台的科研与育才优势,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人才引育全流程,广泛吸纳高校人才到泉港区扎根。截至目前,泉港区已集聚院士团队7个、高层次人才890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了人才支撑。
近日,泉港区“智汇高新・链动未来”招商引智推介会在泉港石化科技众创园举办。该活动聚焦人才引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及产业链生态构建,吸引了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代表近100人参会,共同谋划谱写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推介会上,“清源创新实验室产业孵化泉港基地”揭牌。该基地与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作为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共同分享了科研成果转化及项目孵化的经验。设立基地后,泉港石化园区党工委第一时间跟进,推动关联的多家石化上下游企业党支部党员及科研人员迅速行动,与基地团队精准对接,充分发挥“链上党建”优势。
谈到“链上党建”模式,宇极公司党支部书记鲁路表示,这一模式让公司更深入地了解上下游企业的发展动态,得以常态化开展科研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以来,通过链上企业之间的协作,公司解决了部分外协测试等难题,提高了研发测试效率。
产业延链:构建共生共赢产业格局
一头连着党组织,一头连着产业链,搭好“党建链”,才能更好地赋能产业链。
为强化链上组织体系,泉港区从石化园区选派8名党员骨干担任党建指导员,全程跟踪孵化链上企业党组织,指导完善活动阵地、规范组织生活。政企协同的良性互动,为园区从“规模型”向“高能级”跃升提供了体制机制保证。如今,园区内企业与企业、项目与项目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互为上下游”的关系,构建起“隔墙供应、园区覆盖、共生共赢”的产业格局。这种“隔墙供应”的协同效应,是园区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党建联建,不仅能让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让企业携手抵御风险、联动创造效益,让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泉港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为衢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平台、主引擎,衢州智造新城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开工入库一批、续建加快一批、竣工投运一批、前期提速一批”的部署和要求,用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夯实发展基本盘。
8月22日至27日,云南安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草铺化工园区(含禄脿片区)(以下简称园区)依托智慧化管控平台线上监测,线下常态化巡检发现的问题,聚焦危货道路运输安全痛点,联动安宁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近日,天津滨海高新区在全国率先推行“区域能评+碳评”改革,天开华苑园、渤龙湖科技园、海洋科技园三片区区域节能审查已正式获滨海新区发展改革委批复。
为扎实推进贵阳市化工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做好“一园一策一图”试点工作,近日,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开展专项现场调查工作。
近日,大连北黄海经济开发区举行央地合作项目签约仪式。零碳园区、中英产业园智能化及新材料开发应用、智慧数字化园区、热等静压中心、新型光伏幕墙材料等9个项目正式签约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