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尾的上海滩到长江头的宜宾城,从抵制日货的呐喊到实业报国的践行,天原电化厂宜宾分厂(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的创始人、爱国民族实业家吴蕴初的足迹,在上海、重庆和宜宾的抗战史与化工史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作为中国氯碱工业的起源,宜宾天原的诞生与发展,自始至终镌刻着实业报国的赤子之心。
宜宾天原老厂区全貌。
实业铁骨铸初心 化工自主破垄断
“为何我们中国不能制造?”20世纪20年代,面对上海滩随处可见的“味の素”巨幅广告和日商的倾销行为,吴蕴初如此感叹,同时也激发了他实业报国的拳拳爱国之心。
他白天认真上班,夜间埋头实验。人手不够,就让夫人吴戴仪作助手,经常通宵达旦。历经一年多的不懈试验,他终于攻克了难关,找到廉价且能批量生产味精的方法,实现味精国产化。
1946年天原建厂初期的漂白粉塔。
“天厨”味精诞生后,凭借味美价廉的优势赢得了民心,与日货“味の素”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全国人民抵制日货运动的浪潮中,“天厨”味精销路日益广阔,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还走向了海外,为民族工业争得了一席之地。
吴蕴初深知,化工原料受制于人,实业救国便是空谈。为打破“天厨”味精的原料——盐酸依赖从日本进口的困局,他埋头资料堆,攻克设备关,终于于1929年终于在上海创立了中国第一家氯碱工厂——天原电化厂,开创了中国氯碱工业先河。这一步,不仅让民族化工摆脱了对日依赖,更筑起了抵御外来垄断的实业防线,开辟了中国电化工业的新纪元。
为躲避日军轰炸,天原组织内迁,沿江而下搬运设备物资。
这份浓烈的爱国初心,以及坚韧不拔、敢于拼搏、依靠自身力量战胜强敌的民族自强信念,深深融入了天原人的血脉,化作天原人实业报国的“根”与创新为本的“魂”。在之后的发展历程中,天原人在一次次技术攻关里,凝练出创新无止境、创新无权威、创新无禁区、一切皆可能的“三创”精神,推动宜宾天原从单一的烧碱产品,逐步拓展到烧碱、聚氯乙烯、离子交换树脂、水合肼等多元系列产品,逐步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龙头企业。
天原建厂初期的盐酸塔。
进入21世纪,宜宾天原成功上市,实现利润上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同时,宜宾天原还创下多项“全国首家”技术成就:全国首创本体法聚氯乙烯、国内首家金属阳极隔膜电槽和离子膜电解槽串联运行、首创电石制渣干法制水泥等,并于2005年获评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天原速度”成为技术攻关和企业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宜宾天原已拥有覆盖氯碱、钛化工、锂电材料、新材料的专利及专有技术80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170余件,先后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为企业实现绿色零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牵引力和驱动力。
天原建厂初期的工作场景。
烽火淬炼工业魂 绝境之中谋突围
“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硝烟,击碎了“天”字号化工强国梦。为保存民族经济火种,天厨、天原等四厂毅然内迁。吴蕴初亲率员工在敌机扫射下拆运设备,一路辗转云南等地,终将核心设备运抵重庆;天厨则将存货运至香港变卖,为分厂筹谋。1940年5月,重庆天原化工厂在嘉陵江北岸投产,以氯碱产品支撑抗战后方,“天”字号在炮火中续写传奇。
抗战时期,重庆化工品奇缺,当时的政府强令天原扩产,可工厂已超负荷,日机轰炸又导致电力中断。绝境中,宜宾发电厂的余电、中元造纸厂的原料需求带来生机。吴蕴初当机立断,在临江便运、电力稳定、少遭轰炸的宜宾筹建分厂——宜宾天原电化厂,成为大后方化工补给的关键支点。缺设备就跨省调配,遇封锁就另辟路径,“天”字号在烽火中以工业脉搏呼应民族救亡。
天原建厂初期全体员工合影。
这种在绝境中坚守、在变革中求进的精神,穿越八十余载依然鲜活。2012年4月,一场新的“工业长征”悄然启动。为响应城市发展规划,宜宾天原启动“整体搬迁、分步实施、腾笼换鸟、退城入园”老区搬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与绿色产业发展。从抗战时期用陶甏替代进口设备、以竹炭压制电极的“因陋就简求生存”,到如今主动升级工艺、淘汰落后产能的“转型升级谋发展”,变的是生产方式与时代背景,不变的是“天”字号骨子里的韧劲与担当。当年为抗战后方供应氯碱产品的工厂,如今成为推动绿色化工的先锋。宜宾天原的每一次转身,都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
宜宾天原办公大楼。
“十三五”以来,宜宾天原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将可持续发展纳入战略规划,推动实施绿色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宜宾天原瞄准新能源、新材料全新赛道转型升级,实现锂电产业从无到有,完成了以新能源锂电三元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立起以优势氯碱产业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先进化学电池及材料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战略布局,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同步发展的可持续之路。
宜宾天原智能工厂中央监控大厅。
薪火相传守担当 工业基因融血脉
从为保民族工业薪火的实业救国,到新时代工业发展“制造强国”战略,天原人坚守信念、绝不屈服,始终践行着实业报国的初心。抗战时期,在日军暴行与利诱面前,吴蕴初宁折不弯、直面挑战;宜宾天原生产的烧碱、漂白粉既保障民生,更支撑军工,填补了大后方化工空白,培养了一大批本土人才。这份实业救国的气节,化作新时代开拓的动力。
宜宾天原天亿新材料高分子研发装置。
在制造强国的浪潮中,宜宾天原在行业竞争中锻造韧性,于周期底部孕育新机,以自主创新延续工业血脉:氯化法钛白粉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双轴取向聚氯乙烯管道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为全球唯一掌握两大核心技术的企业;第五代磷酸铁锂材料抢占高端市场,数字化工厂赋能精益管理。“氯—钛—磷—铁—锂”一体化循环产业链,正是对当年“打破依赖”精神的延续——从战时攻坚到技术突围,百折不挠的基因始终在血管里奔涌。如今,宜宾天原正向着绿色低碳、创新推动元素价值重构、精细管理和数字智慧“四个新天原”战略目标不断前进。
2007年6月,国内首套大型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在宜宾天原投运。
八十载风雨兼程,宜宾天原的发展史,是民族化工在抗战精神滋养下成长的缩影。从“实业救国”的呐喊到“为美好生活创造科学奇迹”的使命,从氯碱产品支撑抗战到赋能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从循环经济践行“双碳”承诺到“四个新天原”战略,变的是时代课题,不变的是精神内核。伟大抗战精神,永远是民族工业前行的引擎。在这片曾是抗战大后方的土地上,实业报国的接力赛正向着更辽阔的未来奔跑。
宜宾天原锂电产业新能源电池材料测试装置。
(图片由宜宾天原提供)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弘扬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团结战斗、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战精神,8月15日,长城钻探西部钻井分公司组织干部员工赴绥德革命纪念馆开展“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凝聚....
“D1422×17.8mm100001钢管外观质量良好,几何尺寸满足标准要求,可以出库。”随着外检岗位操作者王帅向当班调度刘禹传递的产品检验合格信息,标志着辽阳钢管公司在国家管网某项目天然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