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祥海科技厂区东南角,两座泛着金属光泽的氯化反应塔静静伫立,这里是全公司公认的"硬骨头"车间--氯化车间。在这里,一群身着浅灰色工装的汉子与氯已相伴五载,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危险与挑战中书写着属于产业工人的荣光。
第一章 草创岁月:钢铁丛林里的拓荒者(2019-2021)
2019年3月,第一铲土破开时,没人想到这会成为传奇的起点。当时车间主任老孙带着6名工人挤在铁皮房里,墙上挂着的他们手绘的工艺流程图被寒风掀起边角。设备调试阶段,新入职的小张第一次穿戴重型防护服作业,两小时后虚脱倒地,被工友背出车间时,手里还攥着写满数据的笔记本。
“那时候的交接班记录本,比砖头还厚。”现任班长吴忠帅翻开泛黄的册页,2021年11月18日的记录格外醒目:彼时为攻克精制四氯化钛色度波动难题,工人们把行军床搬进控制室,8天吃住在车间,硬是把合格率从90%提到100%。小吴指着一张泛黄照片:雪地里,十几个“大白”围蹲着吃泡面,安全帽上结着冰碴,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第二章 坚守初心:在创新中锻造匠心(2022-2024)
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曾是我国化工领域的“卡脖子”难题。面对这一挑战,班组成立之初,以“洁白梦想”的践行者自居,扎根氯化炉旁,深耕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通过精细化操作和数据分析,成功将粗四氯化钛产量提升至历史峰值,并实现钛白粉单线运行周期超设计要求,达到60余天。在整个攻关的过程中,班组整体职业化水平快速提升,铸就了氯化甲班“铁军”般的战斗力。
正是这种苦中作乐的豁达,催生出惊人的创造力。2022年,车间成立"降耗攻坚组”,推动落实的氯化炉顶喷吹新鲜氯气项目,让单周期连续运行时间从一周提高到半月以上;研究改进的尾气洗涤系统,每年可减少废酸排放10800m³,节约成本57万元。更难得的是,他们把危险化作智慧结晶:每月“吐槽大会”收集操作难题,墙角的“金点子”铁盒已孵化了10余项技术革新。
第三章 薪火相传:向新纪元递交答卷(2024-至今)
走进如今的车间中控室,监控大屏上清晰的现场画面与控制电脑上稳定的工艺运行参数,呈现出一片岁月静好。00后技术员小赵正在调试智慧预警系统,而四十五岁的孙师傅仍坚持每天用铜听棒"问诊"设备。"年轻人教我用手机看三维模型我教他们听设备‘心跳声’,这叫新旧‘双重防护’。"老孙笑着展开手绘的《设备异响图谱》,泛黄的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二十年的经验。
在“降本增效”展示栏里,三组数据格外醒目:吨产品氯气消耗量较2023年下降8%,设备故障率连续24个月保持0.5%以下,员工自主改善提案参与率100%。但更动人的画面藏在日常细节里:暴雨天总会出现在楼顶防雷的小年轻,老师傅给新员工安全帽贴的"平安符",工人用废旧阀门拼成的“安全警钟”……这些带着温度的故事,让冰冷的钢铁丛林有了人情味。
尾章 看不见的勋章
暮色中的氯化车间灯火通明,更衣室里,反应塔的轮廓在晚霞中宛如沉默的巨人。五年前首批工人的合影旁,贴着最新全家福--而那个曾晕倒在防护服里的小张,如今已是车间主任;二十六年工龄的老孙,正手把手教徒弟辨识压力表数值;当年刚本科毕业的小吴,已经成了“钛产业研究院”的研究人员。
在常人避之不及的“毒圈”里,这群化工匠人用青春作盾,以匠心为矛,浇筑出中国制造的韧性。他们安全帽上的斑驳划痕,操作台上磨光的按钮,乃至更衣柜里常年备着的喉糖,都是无声的勋章。当晨光再次爬上反应塔时,新一批次的产品正沿着银色管道奔涌向前,如同他们从未停歇的脚步--既朝着现代工业的星辰大海,也通向无数家庭灯火里的细水长流。
中化新网讯7月31日,从江西广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获悉,该公司所属的安徽子公司——青阳广源新材料有限公司近日顺利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职业健康...
在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化品企业搬迁改造的探索中,中国石油长庆石化公司(以下简称长庆石化)以“居民有序外迁、企业就地升级”的创新模式破解了“厂居交织”的治理难题。这场历时7年、投入近35亿元的改造工程,...
当下,在“双碳”目标引领下,石化行业节能降碳工作正向纵深推进。笔者认为,除了关注工艺优化、能效提升等显性措施外,一些跑冒滴漏的“隐形战场”同样蕴藏着巨大的节能潜力,石化企业要组织员工做好查缺补漏工...
7月的海湾港务,烈日炙烤着码头,蒸腾起阵阵热浪,船舶离靠安全有序,员工高效协同,处处洋溢着奋进的活力与激情。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月里,码头接连刷新两项重要纪录:6月份完成船舶作业39艘次,创下单月作业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