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大连化物所朱文良研究员、刘中民院士主持完成的“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技术”项目荣获2024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特等奖,邵志刚研究员团队的发明专利“一种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水电解池双极板及其制备方法”荣获石油和化工行业专利奖金奖。会上,刘中民受邀作特等奖专题报告。
长期以来,利用C1资源生产乙醇一直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努力的目标。自2006年以来,大连化物所科研人员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制出性能优异的催化剂,首创了二甲醚经乙酸甲酯制乙醇工艺技术路线,设计开发了相关反应器,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套工艺,和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完成了世界首次10万吨/年乙醇工业示范,在全球率先实现了5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化。整套技术进一步推广至钢铁行业,实现了全球最大6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乙醇项目成功投产。截至目前,该技术已签订14项技术实施许可合同,乙醇累计产能达455万吨,已投产165万吨,拉动投资约300亿元。该技术在技术指标、工业化进展、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等诸多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基于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既可替代化石资源零碳制氢,又可结合氢燃料电池绿色发电。质⼦交换膜(PEM)电解⽔技术响应快、动态适应性好,成为可再⽣能源制氢领域的重要发展⽅向。双极板在PEM电解槽中质量占比80%以上、成本占比40%至50%,是PEM电解槽效能提升、成本降低的关键核心部件。邵志刚团队发明了分体式双极板结构的制备方法,解决了水电解双极板密封耐高压性差以及批量化复杂的关键技术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PEM电解槽的性能、寿命,降低了成本,促进了国产化电解槽的技术进步,形成了以参评专利为核心的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获奖专利及其后续研发成果与其它多项技术一起打通了PEM制氢设备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装置及系统集成的产品化通道,并在工程和产业化应用中得到了可靠验证,通过自主实施、专利许可、专利出资、技术开发等方式得到了有效的转化实施。(文/图 杜伟、孙洪春)
5月8日,我国最大超深凝析气开发生产基地——博孜-大北气田顺利完成为期22天的采出水电解制氢试验,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通过科技创新成功攻克油气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瓶颈。博孜-大北气田是塔里木油田继克拉-克....
日前,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农集团)开发的微通道连续流催化合成吡啶杂环类产品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名单》。 吡啶及其衍生物是农药生...
截至5月7日,中石化胜利油田海洋采油厂储量产量齐头并进——原油超产6000吨,2口探井油层钻遇率100%;投产新井4口,日增油285吨。这得益于勘探开采技术的“再加码”。今年胜利油田向海图强,专门...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简称宁波材料所)等成功制备出1立方厘米认证效率为23.8%的柔性钙钛矿/铜铟镓硒(CIGS)叠层太阳电池,该电池在连续工作320小时后,仍能保持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