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海洋直捕技术海试成功

  中化新网讯 8月12日,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碳能科技)宣布,其与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研发的电化学二氧化碳海洋直捕(eDOC)系统在广东完成海试。这一突破标志着国内海洋直捕碳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海洋应用场景,为全球碳减排提供了极具潜力的“中国方案”。

EM截图_202581294431.png

  8月7日-8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现场考核专家组到惠来临港产业园“基于海水碳捕集的电储氢碳醇一体化技术试验示范项目”现场,对电化学海洋碳捕集试验装置(海水处理量1.0 m³/h)进行了现场考核。装置累计运行约600小时,装置运行平稳。72h现场运行测试结果为CO₂提取量:43.4 NL/h;CO提取率:81.1%;CO纯度:63.4%;直流电耗:5.8 kWh/Nm³ CO

  据悉,该项目通过基于电化学海洋碳捕集技术,打通海水制氢、海水捕集CO耦合制绿色甲醇链条,实现海洋碳汇与清洁能源生产的有机结合,为海上风电资源的高质量开发提供创新路径。电化学海洋碳捕集试验装置作为真实工况下海试项目的前期验证装置,为后续系统放大积累经验。

EM截图_202581294423.png

  据碳能科技董事长康鹏介绍,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体,海洋储存了全球约93%的二氧化碳,其表层海水中的CO₂浓度达110mg/L,是空气中的120倍。碳能科技研发的eDOC技术,通过电化学处理精准调节海水pH值,可以将海水中80%以上碳酸氢盐形式存在的无机碳转化为溶解态二氧化碳,再通过膜组提取高纯度的气态CO₂。整个过程中,脱碳海水经中和处理恢复至正常pH值后重新排放,不引入任何外来物质,形成完美的环保闭环。康鹏表示:“我们相当于在海水中‘钓鱼’,用更高效、更经济的方式把二氧化碳‘钓'出来,还不破坏海洋环境。”

  业内专家指出,eDOC 技术的突破恰逢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期。这项技术不仅能在海上风电平台、沿海工业区等场景部署,助力海上风电等新能源的就地消纳,还可与海水淡化、绿氢生产等项目耦合,生产高附加值绿色化工产品,为沿海地区提供了一条减排新路,宛如合奏海洋碳汇与清洁能源的 “交响曲”。

EM截图_202581294414.png

  康鹏表示,未来,碳能科技规划的 “海矿”开发模式,采用漂浮式或孤岛式一体化装置将海水碳资源与风能、氢能结合,形成 “电 - 氢 - 碳 - 醇”的海洋能源闭环体系,直接在海上合成绿色甲醇、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为远洋船舶和飞机提供 “零碳燃料”,实现海洋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这与欧洲《可再生能源指令》对非生物来源可再生燃料的要求高度契合,有望打开广阔的国际市场。随着技术规模化推广,海洋或将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 “蓝色武器库”。

  图:碳能科技供图


相关推荐

全球单系列规模最大丙烯腈装置投产

  近日,采用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专有技术的中国石化镇海炼化40万吨/年丙烯腈装置一次性投料开车成功。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

清华化工系助力务川产业延链补链

  近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实践支队赴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开展调研,聚焦铝产业链延伸、氟钡产业升级等,为地方产业延链补链提出了系统性建议。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

万华化学光学级MS树脂项目开车

  8月8日,万华化学宣布其自主研发的溶液聚合工艺的5万吨/年光学级M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树脂项目一次开车成功并产出合格品。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

西北首个百万千瓦级“绿电专线”将启动

  8月7日,中国石油在运最大整装光伏项目——塔里木油田上库高新区低碳转型130万千瓦光伏项目绿电直连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绿电直连实施方案出台后,该项目将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百万千瓦...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

上港能源、中石化燃料油力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

  近日,上港能源与中国石化燃料油销售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聚焦船舶燃料供应、新能源推广应用等核心领域深化协作,合力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

东南电化:筑牢纪律堤坝 激励担当作为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福建省东南电化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召开学习教育动员部署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通过一系...

2025-08-12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