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双:当好“化工的眼睛” ​


7月26日,第三个“青岛工匠日“如期而至。陈双作为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湾集团”)第一位获评“青岛工匠”的女职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

1.png

▲陈双是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位获评“青岛工匠”的女职工

从质检员到质监主管,她只用了一年

陈双现任海湾集团旗下青岛碱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碱业发展”)质量监督部质检主管,毕业于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起初在淄博一家医疗公司工作,“我在淄博工作了五六年,涉及DCS中控、中控分析、成品分析等工作,接触过化学分析和有机化分析,后来和丈夫一起入职海湾集团。”陈双说。

2018年,刚入职的她发现自己过去的操作手法十分繁琐,实际操作过程耗时过久。“部门同事都主动来帮助我,我大部分的操作手法都是跟着师傅们一点一点学的,比如摇锥形瓶的手法就是宋师傅教给我的,他从拿锥形瓶的姿势,到滴定的手法一步步教给我。掌握了这些简便高效的方法,工作效率翻倍。”

同年,陈双带领团队拿下山东省化学检验工技能大赛个人与团体两个一等奖,次年获得全国团体二等奖。获奖后,陈双将参赛所积累的经验和操作方法带回了企业,与同事们分享,在部门中形成了互帮互学的浓厚氛围。

“那时针对盐酸尾气中氯离子含量没有相应的测定方法这一问题,我查阅文献资料,尝试了多种测定方法,最终尝试在大气采样器中加入溶剂,吸收尾气中的氯离子再进行测定,完成了这一难点的攻关。”陈双说,为了攻破这一难题,她每天要进行数十次测定。这项攻关成功弥补了企业在检测盐酸尾气中氯离子含量方面的空白,为企业下游生产提供了支持。

仅入职一年,陈双就由碱业发展质量监督部的一名质检员晋升为质监主管,对于质检工作,她说:“我们质检人员就是化工的眼睛。”

盯着大家觉得“差不多”的地方较真

获评2025“青岛工匠”,陈双用三个字概括了“工匠精神”在质检工作中的体现——“抠细节”。

“其实就是盯着大家觉得‘差不多’的地方较真。”陈双说。作为“化工的眼睛”,陈双在保证每一批产品都合规的前提下,追求生产的更优化。

她的“较真”体现在不断提高小苏打的产品标准上。国家标准中小苏打干燥减量(即水分含量)指标为≤0.2%。“夏天天气潮湿容易导致小苏打产品结块,我在日常记录外,也通过‘搓成品’进一步观察成品的状态。”陈双从每批产品中取5克样品放在手掌上反复揉搓,“要做到小苏打成品细腻,在手掌上没有残留,如果搓成团了,就说明干燥减量超过0.2%了。”

“每一次小误差都不能放过,即使是0.01%的误差,一旦在潮湿天结块就会影响面包发酵,烤出来的面包便会有明显的口感差异。”陈双说。为了将产品质量做到最优,陈双带领团队进一步将小苏打干燥减量的内控指标压减至≤0.05%。

除小苏打之外,氯化钙和硫酸钾也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较真”也体现在氯化钙检测过程中的关口前移上。在氯化钙生产过程中,以往依赖在成品阶段检测铁含量,“我将质量把控节点前移,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仪器检测铁含量。”她主导新增中控环节仪器检测,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铁含量,读出数据并进行记录,提前进行产品质量趋势预测,避免了质量波动,大幅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

她的“较真”还体现在硫酸钾检测中检测方法的改进上。硫酸钾中氯离子检测过去长期依赖传统的佛尔哈德法,单样检测需耗时一个半小时。目前,碱业发展的硫酸钾产能位居曼海姆法(以氯化钾和硫酸为原料制得硫酸钾的方法)全国前三,而每日数十批次的检测需求让这一流程成了效率瓶颈。

“传统的佛尔哈德法需要经过取样溶解、定容、过滤、测定等步骤,检测步骤繁琐。我提出使用莫尔法,只需要称量用品,溶解后就可以滴定,得出检测数据。”陈双带领团队创新了硫酸钾中氯离子的检测技术,优化后,单样检测时间从90分钟压缩至20—30分钟,效率提升了200%。

为确保莫尔法所得出的数据可靠,陈双用同批样品做了几十组平行实验,逐组比对两种方法的误差值,又将所得出的实验数据与兄弟企业进行比对,比对后发现尽管两家对同一批次产品采用了不同的检测技术,但最终的数据相差不大。

在不断的实验与比对之下,陈双选用的莫尔法精度完全符合行业标准,在对于硫酸钾中氯离子检测技术应用上,她在公司首次提出使用莫尔法,并用于今后的生产。在她看来,每缩短一分钟检测时间,都是在为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积攒力量。

陈双对于产品的“较真”,使她成为行业公认的“质量标杆”。

2.png

▲陈双对于产品的严格把关,助力企业收获了一批以安琪酵母为代表的稳定高端客户

18.9吨小苏打订单

2025年初,一家日本客户18.9吨的小苏打订单对企业提出了挑战。

碱业发展质量监督部副部长丁风国说,“日本客户对于小苏打的要求极高,他们要求对每一包产品进行独立检测,做到每包零黑点、零结块。”

面对这块“硬骨头”,陈双带领团队接下了任务。

18.9吨的订单生产了一天一夜,陈双在现场盯了一天一夜,“我主要记录小苏打产品的编号,以及每一包的黑点和粒度数据。”陈双说,她将每包小苏打产品取50克平铺在白纸上查看有没有黑点,若有则记录下黑点的尺寸和个数,又将这50克产品放在振筛机上振动五分钟,以此记录下每包的粒度数据。

“天黑之后容易影响肉眼判断产品是否有黑点,于是我将晚上检测的产品编号做了记录,在第二天白天将有争议的产品重新检测一遍,以确保产品达到‘零黑点、零结块’的要求。”18.9吨的小苏打订单分批检验,由陈双和另一位中控分析师完成,检测工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中午才结束。

“当时有一包产品出现了问题,我们通过陈双的记录,准确地找到问题产品的编号,追溯工作的进展十分顺利。”丁风国说。

在陈双的努力下,企业很好地交付了日本客户的订单,日本客户与企业也达成了长期合作的意向。

实际上,不断重复的检测是铁杵磨成针的过程,也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陈双团队用了3—5年,每隔两小时进行一次检测,进行了上万次尝试,最终成功将小苏打的干燥减量控制在≤0.05%。”丁风国说。陈双对于产品的严格把关,助力企业产出的小苏打产品每吨售价提升了400—500元,也收获了一批以安琪酵母为代表的稳定高端客户。

碱业发展工艺主管范海荣说,“尽管我们的生产规模不大,但依托陈双团队将小苏打的干燥减量控制在≤0.05%的检测技术,提高了小苏打产品质量,走在了高端市场的前列。”

目前,碱业发展所生产的“自力牌”小苏打产品,品质已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陈双团队也成为企业质量防线的“铜墙铁壁”,支撑着碱业每年8万吨小苏打、15万吨氯化钙、16万吨硫酸钾、5万吨碳酸二甲酯、4.225万吨丙二醇的高品质产品输出。

微信截图_20250726191824.png

▲在不断学习的同时,陈双也像老师傅们一样,手把手地教团队里的新人

既是小学生,也是老师傅

入职7年来,陈双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她的飞速成长得益于企业完善的培养机制。

海湾集团视高技能人才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工学一体、模块培训、现场培训、互联网+、云平台”等方式,为职工提供“持续学习、持续改进、持续超越”的平台。

2023年,碱业发展新增了有机化工产品碳酸二甲酯,陈双从熟悉的无机化工分析领域转型,学习气相色谱、ICP等仪器分析技术。“2018年我参加全国工种大赛时,就考了仪器分析技术,但那时企业还没有配备色谱仪器,我只能从网上搜视频进行模拟。”回忆起几年前的参赛经历,陈双记忆犹新。

“海湾集团组织我们去集团旗下石化高技校封闭学习了一段时间,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陈双说,在青岛石化高级技工学校,她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操作了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考试中的理论知识部分可以自主学习,但实操部分企业并没有相应的仪器,如果不是石化高技校的仪器,我可能也需要去网上看视频模拟。”

如今,在碱业发展引进新设备后,她也面临着从无机分析向有机仪器分析的转型,尽管在此前的竞赛中有过模拟使用仪器的经历,但真正进行仪器操作还是头一回。对此,她打趣地说,“现在我就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学习。”在实验室里,她时常拿着操作手册逐页“啃”。

在不断学习的同时,陈双也像老师傅一样,手把手地教团队里的新人。目前,陈双的质检团队共有34人,这支覆盖小苏打、氯化钙、硫酸钾、碳酸二甲酯四大产品线的队伍,实行“四班两运转”制,每班4人,24小时守护产品质量。

陈双的其中一位徒弟张廷廷已成长为碱业发展质量监督部高级主管,“我是中国石油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2021年进厂,那时陈主管从怎么拿锥形瓶、怎么使用滴定管等基础的操作手法一点一点教给我。”张廷廷回忆起与陈双的相处的细节时说,在陈双教给她检测技术和手法的同时,她们也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检测技术。“在做COD(化学需氧量)测定时,陈主管教给我的是将试管摇匀后直接测定,随着物体沉降,数据一直不断变化,就导致了得出的数值并不稳定。我向陈主管提出这一问题,后来我们查阅文献,决定将试管摇匀后静置一段时间,再进行测量。”

陈双与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共同改进测量技术,正因他们的坚守,企业的竞争力得以不断提升。在陈双的推动下,碱业发展的产品不断刷新行业标准:小苏打凭借0.05%的水分控制技术领跑高端市场;氯化钙攻克水溶液发黄难题,成为行业标杆;硫酸钾的低酸低氯工艺拿下青岛市职工创新成果;新项目碳酸二甲酯则正通过技术升级,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山东省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全国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技能人才”“海湾工匠”“青岛工匠”……一系列荣誉,来源于陈双日复一日对操作细节的不断打磨以及对检测技术的不断改进,更离不开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培养,正是这种"工匠精神"与企业人才发展理念相融合的沃土,让平凡岗位创造出高价值。

靠着多练“抠”出的细节,已经成为个人、团队、企业乃至中国化工扎实进阶的基石。对于此次所取得的荣誉,陈双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多练。”话语朴实得一如工匠这个称谓的内涵本身。


来源丨商周刊 周润 


相关推荐

青岛工匠日,海湾集团荣获四个奖项

7月25日下午,青岛市2025年“7·26工匠日”暨职工创新创造大会举行。会上公布培育2025年“青岛工匠”“青岛手造工匠”名单暨开展“振超杯”职工全员创新竞赛结果。海湾集团榜上有名,共荣获4个奖项。...

2025-07-26     中化新网

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项目千吨塔器吊装就位

7月19日,中国化学工程第十一建设有限公司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项目施工现场,该项目净化装置核心设备——千吨级塔器变换气甲醇洗涤塔,在4000吨级主吊与800吨级溜尾吊车的精妙配合下,克服恶劣天气影响,精...

2025-07-25     河南石化新闻

江汉油田研究院两项发明专利获国家授权

近日,由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提交的《致密储层微观模型孔喉图版绘制方法》《一种多信息融合的水平井最小水平主应力预测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

2025-07-25     湖北石油和化工新闻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首次产出超低硫重质船燃

7月24日,在上海洋山港,由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生产的875吨超低硫重质船燃顺利加注到中远海运集运公司“COSCOPRIDE”轮,标志着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首次成功生产并打通超低硫重质船燃产销链路。....

2025-07-25     中化新网

40℃高温下的奔袭者

中化新网讯烈日灼灼,热浪翻涌,在广东的乡间小路上,总有这样一个身影:肩扛样品箱,手执产品册,汗透的工服紧贴脊背,脚步却始终铿锵向前。他是江西正邦作物保护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团队的“急先锋”——张应龙经理....

2025-07-25     中化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