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从地震解释的“智能读图”到测井解释的“一键建模”,再到天然气开发的“数字孪生”,面对油气勘探开发的诸多复杂挑战,江汉油田研究院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以AI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智能分析能力,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与准确率,为油气发现注入强劲动能。

在复杂构造区的地震资料解释中,传统人工解释需逐层追踪层位、闭合断层,耗时耗力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然而,随着AI智能解释技术的引入,这一局面得到彻底改观。科研人员利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AI系统自动识别地震波形中的特征,完成层位追踪、断层识别和地质体刻画等任务。这一创新不仅大幅提升解释效率,更通过高精度解释为开发方案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AI就像一位‘超级地质学家’,能快速捕捉人工难以发现的细节。”该院地球物理所主任师周从业表示。在红星地区五连片地震资料解释中,相较于传统人工解释方法,AI的应用使得层位解释效率提升100%,断层解释效率提升50%,断层解释精度提升20%,为红星地区超千亿方储量提交立下汗马功劳。
如果说地震资料解释是AI在勘探环节的“智慧展现”,那么测井解释则是其在开发领域的“深度渗透”。油田老井资料质量参差不齐,岩性复杂,传统方法依赖技术人员经验,不仅效率低,而且误差率较高。为破解这一难题,该院自主研发了UP软件,基于“多矿物联合反演”技术,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定量计算地层矿物含量,自动完成岩性识别与划分,实现测井矿物解释流程智能化。操作人员只需把常规的测井数据输入系统,再结合少量关键井的实测资料建立起一个初始模型,软件就能自主学习并运行。“以前,一口2000米深的井,光是做矿物定量分析就要耗时1到2天,现在有了这个模型,同样的工作一天之内就能完成,效率直接翻倍,准确率也大幅提升。”该院地球物理所副主任师曾芙蓉说。该技术不仅在老区新探中大显身手,助力百吨高产井钟99斜井的发现,还推广到红星等多个新区的勘探中,成为油田增储上产的一把“利器”。
在天然气开发中,科研人员同样将AI技术运用得淋漓尽致。科研团队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构建了智能化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体系。该技术基于已完钻井分层解释数据,优化选取深度学习算法,建立智能分层预测模型,实现新井分层预测,同时自研地质统计学算法,构建自动更新机制,让地质模型随新增数据实时迭代更新。利用海量压裂缝网模拟数据,提高模型的泛化性和精度。技术应用后极大提升了地质导向精度,提高了模型更新、压裂模拟等工作效率。水平井目的层穿行率更高,完钻井层位划分更精细,区块模型更新更高效,压裂缝网模拟更精准。目前已应用于涪陵气田70多口井的地质导向中,保障水平段优质靶窗穿行率95%以上,为天然气开发的高效、精准推进筑牢了根基。
黑龙江吉地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精打细算,精心排产,打好“金算盘”,合理组织、精深管理、牵住平稳优化生产的“牛鼻子”,力求生产线平稳运行。
10月15日,绥化地区气温降至零度,并伴有中雪。为防范园区企业天然气保供安全风险,黑龙江铭顺弘洋天然气有限公司结合东北地区气候特点,加强隐患排查,“三级盯防”严抓园区天然气管网运行风险,确保为各企业安...
四季度是冲刺全年生产目标的决胜季,黑龙江博航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用好“四种经营理念”,围绕“生产经营、降本增效、服务国内印染企业”两大中心任务,严抓细管夯实安全根基,全力以赴攻克制约稳产达效难题,公司干部...
进入四季度,黑龙江中文化工有限公司围绕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和硬仗任务,全员鼓足干劲、咬定目标,从生产组织、安全管理、产品质量、成本管控等方面入手,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压实落靠责任,做实做深降本增效...
10月21日晚10时,在延长气田采气一厂甘谷驿净化厂,室外气温低至2℃,职工干曙光和卫尚宏冒着凛冽寒风,仔细巡检站内生产装置,确保每台设备、每个阀门、每条管线都处于最佳生产状态。
10月23日,陕西经济联合会在西安组织召开项目验收评审会,对陕西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编制完成的《陕西省化学纤维及催化剂产业发展研究》进行验收评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