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向希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建设克拉玛依校区纪实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因油而生、因油而兴、因油而强、与油共进,始终坚守“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国家能源工业的发展同频共振。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批复同意学校在克拉玛依建设校区,这一重要决策开启了学校服务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服务西部和边疆发展的崭新篇章。

  十年来,克拉玛依校区累计培养六届本科毕业生共5766人,赴西部地区就业学生占比达62.3%,留疆毕业生中疆外生源占比达84.7%。从生产一线到科研前沿,从荒原井场到创新平台,一批批中石大学子奔赴祖国西部,他们用扎根边疆的坚定、攻坚克难的勇气、服务国家的担当,生动诠释着中石大人“能源报国、能源强国”的初心使命。

  引育并举,打造西部人才高地

  从战略蓝图到生动实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以能源报国的初心使命,明确了克拉玛依校区“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和“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为新疆和行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累计选派百余名经验丰富的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西迁”,将“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爱国奉献、开拓创新”的中石大精神植入边疆校园。十年来,克拉玛依校区专任教师从47人增至523人,高级职称与博士占比均超55%,在边疆大地上培育了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的支持下,一批教育工作者奔赴边疆,书写育人新篇。87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铁冠毅然肩负起推动克拉玛依校区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的重任,为新疆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油气勘探领域的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退休教师孙旭东在校区初建之时,毅然离开校本部,以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的身份开启教育“二次创业”。他的妻子姚俊玲办完退休手续后,也以“银龄教师”身份,让知识薪火在边疆传递。在电子科技大学深耕数学领域的“宝藏”教师蒲和平,怀揣“西部教育资源缺乏,我应该到那里去”的信念奔赴克拉玛依校区。截至目前,已有来自62所高校的230位银龄教师先后投身克拉玛依校区建设。

  科研赋能,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双轮驱动,共同支撑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由克拉玛依校区负责建设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该学院聚焦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构建起融合数智技术与碳中和目标的人才培养新格局,彰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服务国家战略与能源产业发展的使命担当。

  十年来,聚焦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与新疆能源产业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以克拉玛依校区为支点,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协同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学校瞄准制约区域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加强原创性、引领性关键技术研发,构建特色创新平台体系,整合校本部与克拉玛依校区科研资源,建设12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发起成立新疆能源行业CCUS创新发展联盟,加快服务新疆能源产业向低碳、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克拉玛依校区以服务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依托校内24栋覆盖石油石化全产业链的实训厂房、校外39个与工程实际相衔接的高质量实践平台,与14家重点企业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共建数智油气现代产业学院,累计聘用353名企业专家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构建了“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人才培养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示范区。

  科研创新结出累累硕果。近三年,克拉玛依校区以第一完成单位斩获2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企业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合同金额达1.9亿元,“碳中和与能源经济咨询研究平台”获批首批自治区咨询研究平台,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

  开放融合,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作为中国能源高等教育的“国家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构建辐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并以克拉玛依校区为纽带,深化与中亚各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互鉴共享,打造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联通中亚的战略支点与示范标杆。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挥校本部国际化办学优势,在克拉玛依校区大力培养知华友华的油气行业人才,持续做强“留学中石大”品牌,重点面向中亚国家招收来华留学生,近200名留学生在这里学习。

  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动跨国协同创新。克拉玛依校区与哈萨克斯坦哈英理工大学共建中哈石油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携手承办2025年提高采收率技术国际研讨会;与乌兹别克斯坦都灵理工大学塔什干分校、塔什干信息技术大学等中亚1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连续五年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油气领域分论坛,加快形成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新格局。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将继续深化西部办学实践,加快建设“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丝路区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面向中亚为主的科技与文化交流基地、西部高等教育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示范基地“四个基地”,着力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为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落地见效、为教育强国建设的西部篇章书写新的荣光。


相关推荐

轩凯生物深度研讨聚谷氨酸系列特种肥料前沿进展与应用

中化新网讯10月20日至22日,聚谷氨酸系列特种肥料深度研讨会(二期)于南京轩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总部召开。会议汇聚各地新客户及尚未到过公司的部分老客户,聚焦聚谷氨酸技术的前沿进展与农业应用,....

2025-10-24     中化新网

中国纳米材料专家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杰出成就奖

中化新网讯10月21-24日,一年一度的ISO/TC256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委员会年会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中国湖北汇富纳米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米材料专家王跃林荣获ISO中央秘书处颁发的杰出成就奖,以....

2025-10-24     中化新网

膜产业应以创新破局结构性矛盾

  在10月19日于北京召开的2025膜产业发展大会上,业内专家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膜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已成为全球膜科技创新能力最强、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面对中低端产品供大于求、高端产品...

2025-10-24     中国化工报

厦门“所地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10月13日,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

2025-10-24     中国化工报

国际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召开

  10月11日,2025国际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在武汉召开。

2025-10-24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