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高新区发展版图上,榆林高新区正以稳健的步伐不断刷新着“成长坐标”——2024年全国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榆林高新区排名跃升至第97位,较上年前进5位。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榆林高新区近年来持续深化改革、聚焦产业需求,全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营商生态的不懈努力。从企业开办的“高效便捷”到项目落地的“加速快跑”,从政策红利的“精准滴灌”到要素保障的“坚实有力”,榆林高新区正以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办事不求人、投资最舒心”从承诺变为现实,向着世界一流创新型特色园区稳步迈进。
革故鼎新 擦亮高效“政务名片”
“从拿地到开工只用了35天,这速度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在榆林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一家煤化工企业负责人看着如火如荼的建设现场,难掩激动。
榆林高新区始终将“高效办成一件事”作为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为了让企业在土地供应上少等待、好办事,榆林高新区深化“标准地+承诺制”供地模式,积极推进“区域评估”工作,目前已取得7项“区域评估”批复,累计供应工业用地达3900亩。2025年上半年,园区108个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254.2亿元,陕西省、榆林市重点项目手续办结率达93.79%,年度投资完成56.19%,开复工率86.21%。
在此基础上,榆林高新区大胆实施“告知承诺+并联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改革试点,推动一般投资项目“选址即设计”“拿地即开工”“预验收即投运”;通过重构并联审批流程,变“部门接力”为“协同攻坚”,多部门同步审查、并联出件,审批服务效能跃升。
精准施策 铺就企业“成长阶梯”
榆林高新区始终将政策供给作为赋能企业成长的核心驱动力,围绕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生命周期各个阶段,构建起靶向清晰、协同高效的政策服务体系,让政策红利切实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聚焦主导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榆林高新区坚持“一链一策”,推动政策供给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针对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搭建政策专班,深入调研产业链难点、痛点、堵点,量身定制企业帮扶方案。
榆林高新区设立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构建“科技金融+产业基金+上市辅导”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库,梯度推进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成功助力陕西能源登陆深市主板;推行“项目+平台+资金+政策+服务”五位一体引才模式,设立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引进院士团队2个,培育省级高层次人才10余人,依托秦创原平台推动千吨级乙醇脱水制乙烯等10余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实现“科技—人才—资本”协同发力。
为确保政策红利精准直达企业,榆林高新区创新推出《榆林高新区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2147.43万元科技奖补惠及企业500余家。
要素保障 夯实企业发展“底盘”
榆林高新区以做好“要素保障”为核心抓手,推动“国企帮带民企”,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蒸汽、氢气等副产品供应问题,以精准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各项生产需求,通过合理降低工业区内国有企业产出副产品价格,为民营企业减负增效,年均节约生产成本近百万元。
在基础设施配套方面,榆林高新区不断完善闭环服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便利。4.53千米公共管廊建成,串联起原料供应企业、生产企业、物流仓储区,实现煤炭、甲醇、乙烯等原料的“一站式”输送;1114套“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投入使用,解决企业员工的住房难题;有机污水处理厂、应急事故水池等17项关键设施加速投运,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在绿色发展方面,榆林高新区同样走在前列。100万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的建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绿氢消碳”模式,助力园区获批国家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陕西省低碳近零碳园区,让绿色成为榆林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依托中欧班列榆林集结中心物流园,构建起“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为企业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
在土地集约利用领域,榆林高新区坚持规划先行、精准施策,通过规划建设中试基地、氢能产业园等专业化园区,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实现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承载能力双提升,为产业链集群发展、重大项目落地榆林高新区提供坚实保障。
下一步,榆林高新区将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以更实举措服务企业、以更优生态集聚资源,聚焦数字赋能与“小切口”改革,全力争创陕西省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区,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这里扎根生长。
“申报ISO9000认证时,平顶山高新区在质量管理认证上全程帮扶,从体系搭建到材料审核都给予指导,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如今,我们搭建了‘研发—生产—售后’全流程质量管理框架,产品一次合格率从95%跃升...
随着“三年满园”行动的深入推进,以氟硅化工新材料为主线、新能源材料和精细化工为两翼的特色园区——川南新材料化工园区以创新举措破解要素瓶颈,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凸显。目前,园区围绕中国中化、江苏国泰等“链...
近日,青岛高新区田海路(区界至丰和路)道路及综合配套工程招标工作顺利收官,标志着青岛高新区首例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山东省内外三地联动的“1+N+N”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远程异地评标工作完成。
针对化工园区公共管廊审批环节多、部门协调难等问题,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启动“公共管廊一件事”改革,将市政设施类审批、洪水影响评价类审批等5项关联事项整合为“公共管廊一件事”,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审批+规划...
8月的古雷半岛,涌动着产业发展的蓬勃活力:巍然耸立的钢铁巨塔间焊花飞溅,运输车辆往来穿梭,装置运转声轰鸣不息,园区“钢筋铁骨”间尽是忙碌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