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8月15日,以“美丽上海,艺起行动”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在徐汇区西岸漩心启幕,通过艺术与环保的融合,让绿色理念走进日常,让绿色成为最亮眼的底色。随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加强生态环保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系列创新活动和重要举措。
感受“艺术+环保”魅力
据介绍,本届艺术节以“艺术+环保”为创新路径,将生态理念和文化艺术紧密融合,采用大型装置艺术展、非遗大展、潮流艺术展、手工艺展、互动游戏、循环再生展等多元形式,为公众献上一场联结传统与未来、艺术与科技的生态奇幻之旅。
在英科再生展台,我们看到,用再生塑料粒子制作的精美镜框、相框、画框以及建筑装饰材料,保护生态环境,用艺术传播环保理念。据展台工作人员介绍,英科再生是一家致力于可再生塑料的回收、再生、利用的高科技制造商和低碳环保新时尚的企业。公司创新的打通了塑料循环再利用的全产业链,将塑料回收再生与时尚消费品运用完美嫁接。
启幕仪式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一级巡视员柏国强表示,近年来,上海深耕生态文化建设,将其纳入美丽上海“十美共建”布局,构建多元参与行动体系,树立了一批“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先进典型,打造了以“碳秘馆”为代表的一批环境宣传教育阵地,创作了《苏州河蝶变》等一批传播度高的生态文化作品。每年的生态环保艺术节通过将艺术与环保无界融合,让生态文化更加鲜活立体。未来,将搭建更多生态文化宣传平台,推出更多生态文化产品,让人文艺术与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相融相长。
海洋垃圾治理有新突破
同日,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海洋垃圾清理“沪海行动”方案(2025—2027年)》,由上海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起成立的“沪海联盟”联席会议正式启动。首批“沪海联盟”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还包括:上海市循环经济协会、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柏尔菲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等。
市生态环境局水和海洋处处长刘代玲介绍说,上海市根据自身产业优势,打造集“循环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于一体的海洋垃圾“三链融合”多元共治体系,实现“政府搭台赋能、企业统筹实施、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多元造血”的海洋治理新模式,该模式以组建“沪海联盟”为形式,召集相关社会团体、行业优质企业等,围绕海洋垃圾打捞、认证、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等环节整合三链资源。
比如在认证方面,在较为成熟的海洋塑料认证的基础上,拓展到垃圾衍生燃料、玻璃、金属等全品类,由环保产业协会牵头联合有认证能力或者成熟产业链的企业,比如挪亚、华测、蓝景公司等,利用电子围栏、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开展国际国内双认证;在处理方面,由英科再生、柏尔菲、百事等资源再生的行业优质企业,通过造粒、重塑等工艺,变垃圾为高附加值原材料或者产品;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最后通过包囊、服饰、手伴、装饰品等制造企业制造出产品进行销售。所得利润通过联盟企业间战略合作或合同约定的形式,逐步实现参与企业或者部门的利益共享。
未来,上海市将制定海洋垃圾治理的配套规范标准,动态跟踪评估联盟运行效果,为海洋垃圾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力争探索出一条打造海洋垃圾循环利用产业集群的模式,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共进。
首批生态研学路线推出
“‘碳‘秘之旅:普陀绿色低碳最佳实践地研学路线”“浦江‘碧’弯:闵行吴泾生态环境保护研学路线”“水上秘境:崇明西沙湿地明珠湖生物多样性研学”等,8月15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发布了首批11条生态研学路线,覆盖青浦、闵行、松江、徐汇、长宁等区。
据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副主任杜东园介绍,首批11条路线主题包括环境教育、生物多样性、低碳生活、水环境保护等,均采用“串点成线”模式,每条路线包括2-4个场景,涵盖环境教育基地、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低碳设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绿地公园、郊野公园、自然景观等多元类型,通过参观探访、趣味活动、游戏互动、实践课堂、环境调查等各种形式,力争好玩有趣、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沉浸式研学体验;在研学内容上,通过这种观、学、思、悟,感受自然生态和人文艺术的融合之美。
杜东园表示,为讲好每条生态研学路线的故事,方便市民详细了解路线信息,市生态环境局已为11条路线制作了专属短视频,即日起将陆续发布。未来,我们将推出更多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研学路线,努力让“生态研学 与美同行”成为美丽上海建设的鲜亮名片。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第一卷、第二卷,近日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
近日,证监会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燃料油、石油沥青、纸浆期权注册。证监会表示,将督促上海期货交易所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燃料油、石油沥青、纸浆期权的平稳推出和稳健运行。
8月16日出版的第16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