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征程上焕发出勃勃生机,本版从今日起开设《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凝聚砥砺奋进力量》栏目,展现石油和化工行业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扬永不屈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抗战精神,在加快建设石油化工强国的征程上顽强拼搏做出的不懈努力。
1935年,建设中的永利铔厂(南化公司前身)。
永不屈服
从1934年长江滩涂上升起的工业星火,到如今绿色低碳转型的成功实践,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镌刻着抗战精神的中国化工奋斗史。
九十年风雨兼程,九十年砥砺奋进。作为中国化工的摇篮,一代代南化人将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的攻坚意志、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融入每一条管道、每一套装置、每一次反应、每一项突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石油化工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南化力量”。
第一台高压容器制造者合影。
“宁举丧,不受奠仪!”1937年深秋,面对日寇“合作经营”的威逼利诱,范旭东先生的铮铮宣言穿越战火,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最硬的骨气。这7个字,恰似台儿庄战役中“人在阵地在”的铁血誓言,在化工战场上筑起了精神长城。日军3次轰炸投弹87枚,氧化部化为废墟,但南化先辈们冒着炮火拆卸设备、转移图纸,用扁担与小船在长江水道上演绎了“工业版敦刻尔克大撤退”,最终在四川五通桥重建工厂,支撑起抗战炸药原料生产线在大后方重新运转。
这种“命可以丢,实业命脉不能断”的骨气,更在新时代的南化公司转化为突破“卡脖子”的锐气。面对高端催化剂长期依赖进口的困境,南化研究院组建攻关团队,耗时9年研发的C307-M型甲醇催化剂,在国内外100多套装置上实现进口替代,市场占有率达30%,并于2024年成功应用在中天合创年产180万吨大型甲醇催化剂装置上,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中国石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核心职责,实现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被日军轰炸后的硫酸生产设备和厂房。
如今,这份永不屈服的精神结出了累累硕果:G4级电子级硫酸打破国外垄断;高性能聚乙烯纤维“南京丝”能吊起港珠澳大桥钢构件,二代产品性能再攀高峰。这些突破,不仅让南化公司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更标志着中国化学工业彻底终结了受制于人的历史,为行业自主可控发展树立了标杆。
南化公司走过的每一步,都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九十年来,南化公司先后在煤化工、催化剂、精细化工、大型化工设备制造等领域创造了数十项全国化工之最,培养了5名院士,向国家输送了1.3万多名人才,以民族气节挺起了化工脊梁。
被日军掠夺走的硫酸设备索回后重新投入生产。
百折不挠
抗战时期,侯德榜在五通桥和香港等地的简陋实验室里,经历了500次失败,分析了2000个样品,终于创立了“侯氏碱法”,打破了西方国家对制碱技术的百年垄断。这种“十年磨一剑”的韧性,恰如百团大战中“积小胜为大胜”的持久战智慧,在南化公司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生生不息。从1951年研制成功我国首个氨合成催化剂,到如今构建“基础化工—精细化工—新材料”全产业链,南化人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中国化工的“万里长城”添砖加瓦。
在橡胶防老剂领域,南化人延续着持久的韧劲和“永远不老”的拼劲。通过持续技术攻关,2022年,“兰花牌”防老剂6PPD和TMQ成为全球首例获得国际认证的碳中和产品。成功的背后,是研发团队连续9年优化工艺,直至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为零。这套技术推动了“苯胺—橡胶助剂”产业链落户福建漳州古雷经济开发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最大绿色橡胶助剂生产基地。
这种韧性带来的是行业转型的范本:通过氢氨联合优化改造,南化公司合成氨能耗水平跃居中国石化集团最优,年降本1.28亿元;研发的废酸再生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已服务40家系统外企业;研发的催化热钾碱脱碳工艺成功应用于20多套装置。这些成果证明,坚持持之以恒抓创新,传统化工企业一定能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相信科学、发展实业、顾全团体、服务社会“四大信条”是流淌在一代代南化人身体里的精神血脉。
坚忍不拔
从范旭东“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的“四大信条”,到新时代“跳出化工发展化工”的战略,南化人的坚忍不拔,始终践行着“实业报国、造福社会”的初心。
抗战胜利后,侯德榜两赴东京,在盟军总部据理力争,终将被日军劫走的1482件硝酸设备全数索回。如今,这座硝酸塔仍矗立在厂区,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这种“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指引南化公司开拓进取,在碳产业、新材料等前沿领域持续冲锋。
年可捕集回收20万吨二氧化碳的CCUS撬装设施。
在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CCUS)这个未来赛道上,南化公司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定力。从2013年建成中国石化首个碳捕集重点实验室,到2022年组建碳产业科技公司,再到2024年实现年捕集二氧化碳40万吨用于油田驱油,南化公司构建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南化公司开发的膜分离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纯度达96%,捕集率达81%,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低分压二氧化碳捕集技术、脱碳溶剂(NCMA)法脱碳技术、催化热碱法脱碳工艺技术在国内外多套生产装置上应用。
这些探索的意义深远:碳捕集技术为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可行路径;电子级化学品填补国内空白,保障半导体产业链安全;橡胶防老剂绿色工艺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正如南化公司从“远东第一大厂”成长为大型综合性化工企业,中国化工产业也正是凭借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逐步从追赶到并跑,向着“石化强国”目标坚实迈进。
改造后的硝酸塔广场。
九十年栉风沐雨,抗战精神早已融入南化人的血脉。从永利铔厂到南化公司,从“红三角牌”化肥到零碳橡胶防老剂,变的是产品与技术,不变的是矢志报国的初心。站在新起点,南化人正以永不屈服的骨气、百折不挠的韧性、坚忍不拔的锐气,在建设石化强国的征程上续写新的传奇,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化工行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化工先辈范旭东、侯德榜的塑像矗立在南化文化广场。
南化厂区航拍图。
(图片由南化提供)
截至8月1日,由中国石油录井技术研发中心自主研发的GW-IRGA红外光谱录井气体分析仪,累计在国内辽河油田、长庆油田等区块推广应用60余口重点井,油气显示发现率达到100%。
上半年,大连西太平洋石化有限公司净利润完成年度计划77.13%,完全加工费降至198.3元/吨的历史低位,12大类38项提质增效措施半年增效2.7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稳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第一梯队。
“在巡回检查过程中要仔细、全面,长关井也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并上报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确保原油生产平稳运行。”8月5日,在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采油二厂第一作业区注采2-7班的早会上,班长刘珂铭正在对近期生
8月1日,广东石化公司聚烯烃产品立体库完成系统升级并正式投用,实现了单车单批次高效作业,单车作业时长有望压缩至20~30分钟,不仅满足客户需求、解决下游客户提货批次多的痛点,更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奠定...
2025年7月,历经2年努力,金正大集团贵州正磷化工公司10万吨食品级净化磷酸生产线正式达标投产。项目的投产,进一步完善金正大集团磷化工产业链,同时为集团精细磷化工的生产、新能源前驱体材料——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