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醇产业有退有进突破“两头堵”

   “十二五”是我国甲醇产能、产量快速增长的重要时期。2015年,全国甲醇产能达7454万吨,比2010年增长86.3%,年均增幅13.3%;产量达4720万吨,比2010年增长175.1%,年均增幅22.4%。产能、产量增速均达历史最高水平,由此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突出矛盾。与此同时,甲醇下游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进展缓慢。“两头堵”使得我国甲醇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十三五”期间,我国甲醇行业须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布局,同时加快推动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提高高端产品自给率,唯有如此行业才有可能重获生机。

  产能过剩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甲醇行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受煤化工热的带动,以及对煤制烯烃和甲醇(燃料)汽油前景的过度乐观,国内出现了许多盲目投资建设的甲醇项目,导致甲醇产能增长过快,造成了总量严重失衡和资源环境的过重负担。更为严峻的是,甲醇产能快速增长的势头很可能仍将持续,面对多年来装置开工率严重不足的状况,化解甲醇产能过剩问题棘手而紧迫。

  《甲醇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南》明确指出,到2020年,预计我国甲醇需求量约为8600万吨,其中进口量约占10%,国产甲醇约占90%。按照85%的产能发挥率计算,到2020年甲醇产能应达到9200万吨。“十三五”期间,我国甲醇新增产能必须控制在2300万吨以内。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表示,“十三五”期间要严格控制产能总量。一是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2016年将陆续淘汰一批已经长期处于停产或者半停产、连续亏损、资不抵债、靠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生存的“僵尸企业”,涉及产能622万吨。同时,鼓励以无烟煤为原料的企业在进行原料结构改造时退出联醇产能,引导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企业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退出部分产能。二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持“量力而行、量水而行、量环境承载能力而行”的要求,严格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水资源缺乏及原料资源紧张的地区新建、扩建甲醇装置。三是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不再新建年产100万吨/年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和年产50万吨/年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努力培育建成25个百万吨级以上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甲醇企业集团。

  下游产品开发和应用是支撑甲醇行业健康发展的驱动力,但目前我国甲醇下游开发仍处于高端产品滞后、传统低端产品大多过剩和替代燃料应用推广缓慢的状况。因此“十三五”期间甲醇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优化产业布局,延伸和开发产业链。《指南》指出,要从保障石油安全的战略高度,立足本国煤炭资源,重视做好车、船用甲醇燃料和燃料电池的应用开发和推广。根据中央战略部署,加大甲醇制烯烃、芳烃等高新材料的研发力度,拓展甲醇差异化、高端化发展路径,向高附加值方向延伸产业链条。

  顾宗勤认为,推动下游产业链条延伸和拓展,行业一方面要配合工信部开展的甲醇燃料试点工作,另一方面要密切跟踪新型下游产品技术的进展,重点关注甲醇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技术以及合成气转化技术进步。

  “十三五”是甲醇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创新驱动发展为甲醇行业向高端延伸注入了强劲动力。而中国制造业升级战略对新材料提出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新材料产业的加快发展无疑为甲醇行业培育新的增长点指明了方向。

关键字:甲醇
相关推荐

榆林能化甲醇精馏工艺优化系统上线

  近日,陕西未来能源榆林能化公司甲醇精馏装置工艺智能优化项目,顺利完成首轮联调并成功上线运行。

2025-10-22     中国化工报

新型甲醇生物转化催化剂制备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甲醇脱氢酶(MDH)的全酶组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为甲醇生物转化技术中转化速率与转化率难以协同提升的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2025-10-20     中国化工报

辽宁风电制氢耦合绿色甲醇项目开工

日前,华电调兵山风电制氢耦合10万吨绿色甲醇示范项目在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北工业园区举行开工仪式。

2025-10-15     中国化工报

天津首个绿色甲醇项目获批

  近日,由天津市瑞恒茂集团主导、天津市赛泓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年产10万吨生物质绿色甲醇制造项目成功取得立项审批,标志着项目正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预示着全国首个芦竹绿色零碳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即将...

2025-10-15     中国化工报

威立雅与上港能源等签署绿燃供应协议

  中化新网讯近日,威立雅中国与上港集团能源(上海)有限公司、VENEX有限公司正式签署《绿色燃料供应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打造全方位的绿色甲醇供应与分销网络,共同构建从生产到加注的全流程绿色燃料供应...

2025-10-14     中国化工报

兴安盟绿色甲醇项目气化炉验证成功

  10月5日,从兴安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传来消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甲醇项目一期生物质气化炉工艺验证顺利完成。

2025-10-10     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