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将至,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我国新材料企业如何把握技术趋势,深耕特定高价值应用市场?在日前举行的绿色聚烯烃新材料产业融创交流会上,深圳科瑞沃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瑞沃)副总经理李凯就相关话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当前,国产新材料在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材料等高端领域的国产化率不足10%,企业面临高额研发成本和长验证周期,普遍遭遇了较高融资门槛和较大研发投入的问题。对此,一直瞄准高性能交联聚苯乙烯国产化替代的科瑞沃也深有感触。
李凯介绍,高性能交联聚苯乙烯由苯乙烯单体与交联剂共聚而成,是目前已知的最佳介电材料之一,在国防、雷达、卫星通信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国内市场整体规模为百亿元级别。但此前数年,该产品由国际企业技术垄断,价格高昂。为此,科瑞沃研发团队设计多种技术工艺路线,并在2024年达到稳定实现小批量生产的技术水准。但作为一家中小企业,他们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困难。
“新材料具有‘三高三长’的特点:高投入、高难度、高门槛;长验证周期、长研发周期、长应用周期。高研发投入却不一定换来高效的研发成果转化。”李凯认为,如何从政策端加大对高端半导体材料、精密制造业等关键材料技术的研发补贴,尤其是加强高性能材料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联动支持,是新材料企业需联合多方力量解决的问题。
“有些下游企业偏好购买国外品牌。”李凯表示,近年有不少业内企业呼吁有关部门加强对国产替代产品的保障,完善《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配套政策,如建议国内企业优先采购国产材料。此外,保险补偿机制仅覆盖80%关键材料,应适当扩大名录范围。
面对研发转化和市场准入挑战,李凯认为,构建紧密协同的产业生态是破局关键。“科瑞沃与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长期合作研发透波材料等科研项目,但在提高产学研转化效率上仍需更大、更广的产业链协同发力。”他建议,新材料产业可继续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绑定,建立类似半导体领域的“晶圆厂—材料厂”联合开发模式,让制造企业与上游材料供应商深度协作,缩短新产品认证周期,加速产业化进程。此外,各相关部门应支持建设区域性创新联盟,整合企业、高校、金融资源。
如何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李凯认为,当前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缺口,除加强校企合作外,还可通过短期聘用、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高端人才灵活参与地方企业的技术攻关等工作。地方政府可提供专项补贴、协议薪酬及“一人一策”服务,以弥补区域高端人才缺口,加速技术转化与本土人才培养。
作为国内唯一100%加工重劣质原油的大型炼化企业,广东石化原料碳强度高、自身约束严苛。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广东石化锚定中国石油率先基本建成绿色、智能、效益型世界一流炼化企业目标,全力推进全链条低...
9月2日,联泓格润一体化项目24万吨/年聚醚多元醇(PPG)装置中交仪式举行,装置EPC总承包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及项目建设者代表等130余人参加活动。
8月26日,由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石科院”)牵头的“高效分布式甲醇制氢—加氢一体化关键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9月3日,国家能源局公开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1969号(工交邮电类293号)提案的答复摘要指出:将在有条件、有积极性的地区开展地热供暖对天然气的替代试点,条件成熟后在全国推广。
近日,上海华谊三爱富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爱富”)宣布成立电子材料事业部,剑指战略性新兴领域“含氟电子材料”。此举恰逢国际化工巨头3M宣布退出含氟化学品市场的行业战略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