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氨、绿甲醇项目被首批纳入
中化新网讯 10月10日,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等联合发起的“全球可持续交通认证体系”(Global Sustainable Transport Certification,GSTC)在北京启动可持续交通燃料认证试运行工作,首批纳入认证体系试运行项目为中能建氢能公司吉林松原项目(绿氨)和中华煤气内蒙古易高项目(绿甲醇)。
该体系由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等联合发起。中国能建整合中电工程、氢能公司等单位优势,完成一系列认证体系文件编制,开发大数据平台,并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布局多个可持续燃料生产基地,重点攻关生物质气化、系统动态匹配等核心技术,全力打通“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
在首批纳入认证的项目中,中华煤气内蒙古项目采用独家“共气化”技术,以废旧轮胎、生物质等废弃物生产绿色甲醇,目前年产能达10万吨,计划2030年前提升至30万吨。吉林松原项目采用源网荷储精准匹配、新能源直供电等多项全球领先技术,攻克了新能源波动性与化工生产稳定性的行业难题,入选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项目。
据悉,国际性认证体系是参与碳排放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建立中国发起的国际性可持续燃料认证体系,是我国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衔接IMO相关法规及我国的实际情况,能够有效发挥我国可持续燃料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降低产业成本,为我国打造国际性可持续燃料供应中心、加注中心、交易中心、定价中心提供支撑,推动我国交通和能源融合发展。
中国能建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能建充分发挥中电工程、氢能公司等核心单位可持续燃料项目投建营、工艺系统集成、碳足迹核算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为“1+9+5+N”认证体系文件编制、大数据平台开发和试运行提供了支撑。
10月16日,江汉油田研究院采集处理所办公室内,研发工程师操作着相关处理系统,片刻后,处理后的地震资料清晰呈现——原本被相干噪声干扰的地层信息,变得清晰可辨,地下地层的“CT”片呈现出更高的清晰度,为...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中科富海研制的5吨/天液氢制取装备的核心设备——双压循环氢气膨胀制冷氢液化系统,在阜阳中科富海液氢工厂实现示范应用,连续安全稳定运行超过168小时。
10月16日,第五届储能安全研讨会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际锂离子电池储能安全评价关键技术合作研发”研讨会在天津举行,会上《集装箱锂电池储能系统自律实践指南》正式发布。
9月24日,“2025光伏行业技术创新大会暨技术百人会”(以下简称“技术百人会”)在四川宜宾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