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企业要真正成为引领行业的“碳路先锋”,必须以技术革新为引擎、循环经济为路径、碳管理为罗盘、设备升级为基石。铜化集团的实践表明,设备升级、智能管控、绿色能源替代是构建节能降碳硬支撑的“三利器”。
设备升级是节能减碳的“增效器”。在“双碳”目标下,技术创新是化工企业节能降碳的根本驱动力,淘汰升级高耗能设备是节能降碳的“先手棋”。铜化集团华兴化工公司对硫酸装置干吸泵、二氧化硫风机实施变频改造,年节电171.45万千瓦时,节约电费120万元;铜化六国化工公司将空压机升级为永磁变频机型,减少无效运行,年节电17万千瓦时,折合标煤20.89吨;铜化有机化工公司采用多工况水力优化技术定制高效水泵,年节电11.7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96.5吨。
智能管控是节能降碳的“加速器”。智慧能源管理的关键路径是部署能源管理系统,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智能分析与优化调控,形成“监测—诊断—优化”闭环管理,让能耗“看得见、管得住”。在这方面,华兴化工推行“双引擎”管控,对87项关键能耗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及时通报优化,确保节能措施落地;六国化工利用余压回收技术实现循环水发电,年发电320万千瓦时;铜化集团新桥矿业公司建成智能水泵房,实现井下泵房无人值守,年节电20万千瓦时。
绿色能源替代是节能降碳的“有效器”。降低化石能源依赖,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铜化集团积极应用热电联产、洁净煤气化、余热发电等技术,提升能源梯级利用效率;探索合资建设光伏发电项目,增加绿电使用;制订清晰的绿电替代路线图,优先利用厂区屋顶、闲置土地部署光伏发电,积极探索绿氢、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应用。
实践证明,绿色转型绝非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源泉。只有将节能降碳深植于发展基因,方能在“碳路”上率先突围,为行业注入强劲“绿”动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作者:铜化集团党群部宣传主管 陈源贵
7月25日,吉林石化公司丙烯腈厂转型升级项目25万吨/年甲甲酯改造装置工艺流程全部贯通,实现一次开车成功,由此拉开丙烯腈厂转型升级项目化工系列新装置投产序幕。
“宏伟,老区丙烯精馏塔T5501压力持续上涨!”对讲机声音急促。工艺员李宏伟戴上安全帽,顶着七月灼人的烈日直奔现场——高温暴晒已令塔压升至1.85MPa,吉林石化乙烯厂分离效率告急,装置面临降负荷风险...
7月25日,吉林省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作为吉林石化公司水、电、汽能源保供单位,动力厂针对松花江可能因强降雨导致的水位上涨、浊度升高及漂浮物增多等风险,提前部署、周密安排,多措并举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系统思维,进一步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的理念,在工作中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共同谋划、一体部署、相互促进。”大庆石化公司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