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当前,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已成为时代命题。6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上,多位专家提出,对能源化工行业来说,在时代浪潮中迎接机遇与挑战,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打造未来新型能源体系正当其时。
“‘十五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也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攻坚期。”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原党委委员、秘书长彭国安指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根据目前国家对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要从20%以下提升到80%以上。对此,行业需要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燃料路径利用,加快拓展原料路径利用,研发碳捕集利用新路径,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重。
“传统化石能源不是新能源的对立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发挥主体能源作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赵东认为,推动洁净能源规模化是行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特别是氢能的发展,将为钢铁、石化等难脱碳领域实现碳减排提供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推动生产过程低碳化也是能源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应重视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的巨大潜力,扩展相关技术的应用。中国石化目前已经投产运行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齐鲁石化CCUS示范项目,将齐鲁石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输送至胜利油田注入地层,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百万吨。
“在‘十五五’能源规划过程当中,各种能源要高质量发展,保证能源安全是重中之重。”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建议,未来能源化工行业的规划发展将保供放在首位。化石能源方面,既要发挥好煤炭的供能主体能力,也要提升油气的供应能力,特别是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方面,要制定非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发展目标,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应用。同时,行业应以需求为导向展开关键技术攻关,提升能源产业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建设零碳园区及零碳工厂,提高新能源产业的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能源“安全线”。
会上还发布了《2025能源产业生态报告》,并为80余家企业颁发了2025践行“双碳”目标优秀案例证书。会议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中国石油石化》杂志社、《国企》杂志社承办。
7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表示,上半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7月20日,从中国石油传来消息,我国西南最大天然气生产企业——西南油气田公司上半年新增15口百万气井,天然气产量创新高,增量规模在全国各油气田中位居首位。
7月11日,中国信科研发的耐辐照光纤光缆实现关键突破,最高耐受辐照剂量达650kGy,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近日,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等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新材料中试平台发展和中试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该省新材料中试平台、新材料中试项目、新材料中试项目运行管理要求,将自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