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新网讯 近日,固态电池产业链企业新进展不断,多家A股上市公司产品已进入中试阶段。
国轩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轩高科”)相关负责人8月19日在交易所互动平台表示,金石全固态电池处于中试量产阶段,并已启动2吉瓦时量产线的设计工作。公司方面此前介绍,国轩高科全固态电池中试线下线电芯良品率可达90%。
8月14日,广州鹏辉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在交易所互动平台表示,公司在固态电池技术方面持续迭代优化,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由280瓦时/千克提升至320瓦时/千克,新一代固态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层自动适应活性材料体积的变化,不需要加压模组,固态电池性能更稳定。当前,公司正按计划推进固态电池中试线建设,预计2025年9月底建成。
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近期也表示,目前公司全固态电池整体进度已经由实验室走向中试生产交付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设计产能达0.2吉瓦时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并向战略合作伙伴客户交付60安时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
业内人士指出,固态电池应用前景广阔,但要顺利完成从中试到规模化量产的过渡,当前仍亟待优化工艺、提高良率、降低成本。
国轩高科方面也表示:“公司全固态电池实现从中试到量产,需聚焦两大核心:在技术层面优化材料体系和完善制造技术;在成本层面降低原材料和生产环节成本,提升量产的经济性。公司正全力推进相关工作,加速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作为固态电池上游的设备生产商,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在接受机构调研时指出:“当前客户需求从实验室小试向中试及量产阶段过渡,需着力突破现有工艺在大规模生产中的瓶颈:一是改造离散化设备,实现连续化生产;二是联合锂电池企业、材料供应商及终端用户,共同攻关高压工艺优化和硫化物毒气防护体系升级,形成产业链协同解决方案。核心目标是推动固态电池设备向高稳定性、低成本量产方向迭代。”
“136号文”取消强制配储后,新能源与储能如何协同发展?业内专家在8月19—20日召开的第十届储能西部论坛上指出,行业需加强技术攻关,强化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8月14日,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近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昆仑网电科技(广东)有限公司、广东销售深圳分公司,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深圳赛区核心场馆建成光储超充示范站。
8月20日,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未来三方将在“储能+金融”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近日,浙江晶科储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储能)与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共同宣布,双方联合储能专用电芯工厂正式进入量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