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引擎”突破开发极限 ——孤东采油厂数字化转型纪实

站在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垦东12平台上,高级工程师韩永刚轻轻动了几下手指,脚下3000米处的油藏三维模型就出现在平板电脑上。随着指令输入,智能算法自动生成、优化钻井方案,为作业人员提供施工参考。近日在孤东油田发生的这一幕,折射出油田勘探开发的深刻变革:通过构建“地质—工程—管理”全链条数智化体系,钻井成本下降18%,勘探效率提升40%;智能分注系统使注水合格率从68%跃升至86%,无人机巡检替代70%人工巡线。这座开发40年的老油田,正以数智化转型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地质勘探:从 “人工判读” 到 “AI 透视”

在垦东凸起带勘探现场,地质所副所长宋鸿斌自豪地展示着最新构建的三维地质模型。这一油田地下的“智慧地图”,整合了孤东采油厂40年的勘探数据,拥有自动识别微幅构造的强大功能。以往,勘探人员人工处理海量地质数据对微幅构造的识别耗时久,精准度有限。如今,通过导入2600多口老井数据、2800公里地震资料,先进的AI算法仅用72小时,便高效完成了过去需半年才能完成的构造解释工作。这一巨大转变,不仅极大缩短了勘探周期,更带来了实质性成果——新发现3个隐蔽油藏,增加可采储量120万吨,为油田的持续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针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这一行业难题,高级工程师韩永刚另辟蹊径,研发出“深度学习+动态监测”预测模型。在GD3-4区块,该系统对14万组生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精准定位出6处剩余油富集区。调整生产后,单井日增油达8吨,显著提升了原油开采效率。目前,这一模型已成功推广至4个区块,地质储量增加269.6万吨,为解决高含水期油田开采难题提供了创新性方案。

钻井工程:从“经验驱动”到“数字导航”

GDO7-斜302井场,司钻张强正全神贯注地紧盯屏幕上的“数字导航仪”。在地下,钻头仿佛被赋予了“智慧双眼”,能自动绕开复杂的断层。这得益于采油厂与钻井二分公司合作自主研发的随钻地质导向系统,该系统通过实时对比地质模型与井下数据,实现了钻井过程的精准导向。在其助力下,油层钻遇率从以往的78%大幅提升至92%,钻井周期缩短30%。这意味着在相同时间内,能够更高效地钻遇更多油层,提高了钻井作业的质量与效益。

垦东12平台采用的“集中布井、批量化作业”的2.0版井工厂模式,更是钻井工程数智化的一大创举。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6台钻机共享动力系统,能耗降低25%,有效节约了能源成本。同时,通过数字孪生预演,对工序进行标准化管理,交叉作业效率提升40%,大幅提高了作业效率。管控智能化方面,平台的物联网传感器可实时监测1200个风险点,实现事故率下降65%,为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产管理:从“人海战术”到“智慧中枢”

在采油厂生产指挥中心,总工程师赵敏演示的“油藏—井筒—地面”三维联动系统,担任着整个采油厂的“智慧大脑”。AI对3200多口油水井实时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提前48小时预警管漏等故障,为及时维修争取了宝贵时间,避免了因故障导致的生产停滞。注水系统可根据压力变化自动调节,年节电150万千瓦时,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滩海平台实现无人值守,用工量减少60%,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也提升了作业的安全性。

据厂区安全(QHSE)管理部经理姜晓义介绍,过去巡线要穿越多处芦苇荡,工作环境艰苦且效率低下,现在搭载红外热像仪的无人机2小时便能覆盖50公里,效率是人工的6倍。配套开发的智能识别系统,可自动标注占压、腐蚀等7类风险,准确率达90%,极大地提高了安全巡检的质量与效率,有力保障了生产安全。

人才转型:从“蓝领工人”到“数字工匠”

采油厂实施的“三个转型”战略,为人才队伍的数智化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技能升级方面,开设Python数据分析、数字孪生建模等课程,120名员工成功获得认证,提升了员工的数字化技能水平。岗位重构上,在18个基层站库设立“数字化专员”,负责智能系统运维,优化了岗位设置,提高了工作效率。激励机制上,设立“数智创新奖”,已兑现奖金60万元,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热情。

注水站员工张磊团队研发的“智能加药机器人”,通过在线水质监测自动调节药剂投加量,年节约成本20万元。抽油机维修班发明的“AR远程协作眼镜”,使故障处理时间缩短40%。这些源自基层员工的“草根创新”,已形成23项国家专利,充分展现了员工在数智化转型中的创造力与积极性。

通过全方位的数智化转型,孤东采油厂实现了从传统作业模式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模式的转型,在地质勘探、钻井工程、生产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孤东采油厂的实践表明,老油田的“第二春”不在储量挖潜,而在数据挖潜。随着“勘探开发知识图谱”“自主决策机器人”等项目的推进,这座承载着胜利精神的油田,正以“数字引擎”突破开发极限。

相关推荐

AI赋能轮胎产业“三重跃升”

“2025年的轮胎市场,将是技术、成本、生态与服务的终极较量,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兼具规模化降本能力、创新技术储备的企业,方能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当被问及轮胎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时,中国橡胶工业协会高级...

2025-05-14     中国化工报

第二十七届北京科博会未来产业推介会: 具身智能发展需结合真实世界数据

5月9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上,以“从DeepSeek+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为主题的未来产业推介会举行。

2025-05-14     中国化工报

谷歌与陶氏借AI破解塑料回收瓶颈

近日,谷歌与陶氏化学宣布达成一项开创性合作,旨在借助人工智能(AI)技术破解薄膜和软包装塑料回收的技术瓶颈。这一合作预计每年可助力处理7万吨当前几乎无法回收的塑料废弃物。

2025-05-14     中国化工报

海天塑机、海康威视签订合作协议

近日,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塑机)和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康威视)就机械装备前装、全球制造基地数字化建设等领域达成合作共识,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5-05-14     中国化工报

寰球六建管道数字化预制显成效

5月12日,从寰球六建公司传来消息,该公司承建的独山子石化公司塔里木120万吨/年二期乙烯项目乙烯装置数字化管道预制已经累计完成16.7万余英寸,突破单日预制焊接量3000英寸以上,为项目顺利推进注入...

2025-05-14     中国化工报